2006年10月24日 星期二

原著比較遜色的《the Devil wears Prada》

在看完電影的不久之後,我就把原著買回家看,也在很短的時間內把它看完。結果,得到的結論是,原著比電影遜色許多。



電影和書有太多的出入,基本上電影只是擷取原著的精華,加以重新塑造和改編。唯一相同的就是主角都是在《Runway》工作,其他的細節和橋段,已經和電影中不同。

即使如此,《the Devil wears Prada》還是有它的可讀性,書中不時會出現一些還滿搞笑的對白,讓你覺得,如果自己有這樣的上司,也會產生同理心。然而書中的高潮並不多見,比較平淡但不無奇。

我會覺得,不管今天是否是在時尚圈,如果自己有一個這樣的老闆,必定也會「幹」聲連連。天啊!幻想一下,自己的生活除了工作,就是老闆,只差沒在她痾屎後幫她沖水而已。這種生活誰能受得了?

可是回頭一想,搞不好真的是一年的地獄生活,可以換回五年的經驗,算一算好像也還滿符合經濟效益的。因為這位可以呼風喚雨的老闆,確實會提拔自己的下屬,而不是光虐待而已。

而在這種情形下,要做什麼樣的抉擇,當然是你自己的決定囉!

這本書還滿適合新鮮人看的,因為可以讓他們了解一下,社會是殘酷的。哈哈!

電影和小說的不同(轉自《維基百科》)


安·海瑟薇飾演的安德莉雅身處紐約街頭
  • 在電影中,安德莉雅是從西北大學而非原著中的布朗大学,並且是來自於俄亥俄州而非康乃狄克州。她將來的職業目標也從作家變成了記者,而她的髮色也從原著的金色改為棕色。
  • 莉莉(Lily)是原著和電影之間最顯著的差異角色。在小說中,她是一位哥倫比亞大學的俄国文学研究生,電影中她則是在藝廊工作。莉莉的角色在書中較為重要,並且有相當的篇幅描寫她和安德莉雅之間的過去,她嚮往自由的個性和安德莉雅形成顯著的對比。在電影和書中,她都很開心的接受安德莉雅因為工作而得到的設計師禮物。在小說中莉莉鼓勵安德莉雅追求克里斯,但在電影中,當莉莉看見他們倆人在一起時,卻非常生氣。安德莉雅在書中的室友是莉莉,而非奈特,她並開始在酒吧中尋求性愛關係,後來因酗酒問題而造成學業上的壓力。當安德莉雅在巴黎時,她發生了一場車禍,掀起了小說中的高潮。
  • 奈特在書中名為愛力克斯(Alex),他的職業是在南布朗克斯擔任四年級的老師,而不是電影中的廚師。他和安德莉雅並沒有像電影中一樣同居,並在結局分手成為普通朋友。
  • 愛蜜莉在小說中出現的次數更加頻繁,並且對安德莉雅有更多的冷嘲熱諷,有時候還會欺騙米兰达她已完成被交代的任務。但是整體來看,她在書中是一個更有同情心的角色。電影裡在車禍中受傷的是愛蜜莉而不是莉莉。
  • 在小說和電影中,安德莉雅都必須將「聖經」(the Book)和乾洗衣物送到米兰达家中。在小說中,安德莉雅在米兰达和「B-DAD」、卡斯帝和凱洛琳用餐時闖入,並且突然開口說話。而在電影中,安德莉雅則是在米兰达女兒的陷害下,不小心撞見她和丈夫之間的對話。
  • 整體來說,米兰达在小說中的個性更加冷酷、刻薄,對安德莉雅也非常冷淡。在電影中加入了兩場戲,讓兩人之間的聯繫更加豐富,還有一場互相了解對方的劇情。
  • 小多(Doug)的角色在小說中並不存在。
  • 克里斯在小說中的姓氏為克林史沃斯(Collinsworth)。他和安德莉雅並未如同電影中發生性關係。然而在小說中,最後他和安德莉雅還是維持著曖昧的朋友關係。
  • 米兰达對於安德莉雅穿著的線織衫的評論,是從雜誌頁面中的女裝內容而來,而奈吉(Nigel)關於《伸展台》雜誌重要性的一番說明,則是專為電影而寫的對白。
  • 小說中,安德莉雅被指派要取得《哈利波特》最新一集(並非尚未出版的原始腳本)的任務不太成功。當她得知雙胞胎需要兩本書時,她只送達了一本(在小說中是送到巴黎,而不是電影中的火車上),她還因此被米兰达責備了一番。此外,在小說中她被要求取得的是《哈利波特》的第四集,而非電影中的第七集(在火車上的鏡頭拉近時,書上寫著《Harry Potter: Book Seven》(哈利波特:第七集)。
  • 小說中雙胞胎是就讀位於布朗克斯的赫爾瑞斯曼學校(Horace Mann School),而電影中則是就讀紐約的戴爾頓學校(The Dalton School)。
  • 安德莉雅在米兰达家中放置「聖經」和乾洗衣物時,小說中她所遇到的困惑較少。(在小說中,米兰达是住在第五大道的閣樓公寓,而電影中則是市內宅邸。)
  • 在小說中,奈吉是一名十分高大的英國黑人,並且是一位非常知名的人物,就連安德莉雅都能認出她;而在電影中,奈吉(史丹利·图奇飾演)則是一名普通身高、來自羅德島的白人。此外,他在書中的個性也沒有那麼好。
  • 奈吉和小說中的其他《伸展台》雜誌的男性員工,都是十分開放,甚至相當誇張的男同性戀者。但在電影中,沒有提及奈吉的性向,而其他的男性角色也都被刪除了。
  • 小說中的奈吉並沒有被安排新的工作,克里斯也沒有在《伸展台》雜誌中取得任何職位。
  • 米兰达和安德莉雅在小說中都是來自猶太家庭(米兰达甚至改了名,以讓自己的猶太印象變得更少一些)。在電影中,則未提及她們的宗教或家族背景。
  • 愛蜜莉在電影中帶有英國的口音,而在小說中則沒有描述她的國籍。
  • 相反的,米兰达在書中是英國人,但史翠普是以美國人的方式演出。
  • 在小說中,愛蜜莉是由於得到了「傳染性單核症」而無法前往巴黎。在電影中,愛蜜莉則是罹患感冒,同時米兰达在安德莉雅記住了她所忘記的賓客姓名後,決定安德莉雅較適合與她一起前往巴黎時裝週。米兰达要安德莉雅告訴艾蜜莉,將要取代她前往巴黎,在電影中還強調了同時艾蜜莉也被開除了,但在安德莉雅還沒告訴她之前,艾蜜莉就發生車禍了。
  • 小說中,米兰达要求安德莉雅在派對中照顧她朋友的兒子。結果這名兒子最後卻是克里斯。電影中則完全沒有這個部份的演出。
  • 安德莉雅在小說中有一位姊姊,在她姊姊生產時,安德莉雅因為米兰达的緊迫盯人而無法去探望她的姊姊。
  • 米兰达的丈夫在小說中並沒有與她離婚,兩人是過著穩定且幸福的婚姻生活。
  • 在小說中,米兰达的工作最後並未如同電影裡一樣岌岌可危。
  • 安德莉雅在小說中,最後離開米兰达時,她在公開場合對著米兰达說『去你的,米兰达,去你的。』(Fuck you, Miranda. Fuck you)而非如同電影中的,直接將她的手機丟進附近的噴泉中。這是在有一次,米兰达責怪安德莉雅沒有發現她的女兒護照在一星期前就過期了,因此無法和她一起前往巴黎,並要求安德莉雅必須在深夜的飛機上,想辦法幫她拿到一本新的護照之後發生的。她隨即回到紐約,並去探望昏迷中的莉莉。小說中,米兰达在此之後就很少出現了。
  • 在電影中,米兰达雖然依舊冷酷,但到了最後似乎對於安德莉雅有很高的評價,而安德莉雅似乎到了最後,也開始喜歡米兰达。但在小說中,米兰达對安德莉雅的真正想法並無從得知,雖然她曾讓安德莉雅替雜誌撰寫一些短文,並且幫她引介《紐約客》雜誌。安德莉雅對米兰达確實懷有一些感謝,但沒有電影中的多。
  • 在電影中,安德莉雅將她在巴黎得到的衣服,全都送給了愛蜜莉。而在小說中,安德莉雅以38,000美元(约30万人民币)的價格,將所有的衣服都賣給了二手商店,用這筆錢資助了她次年的作家生活。
  • 在小說中,米兰达和安德莉雅都是住在巴黎麗池飯店(Hôtel Ritz Paris),電影中則是住在雅典娜廣場酒店(Plaza Athénée)。
  • 米兰达在小說中喜歡穿著的艾瑪仕(Hermés)白色絲質圍巾並未繼續生產,但在電影中,當艾蜜莉被計程車撞到時,有一個鏡頭是白色的絲質圍巾撒滿了整條街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