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15日 星期六

2次的《Life of PI》

好久都沒有進電影院把一部電影看兩遍,而最近一部水準之上的李安話題之作《Life of PI》,不只讓我看了兩遍,在同一個點上,也流了兩次淚。有人形容《Life of PI》是李安的巔峰之作,可是在我看來,如果一個導演一直都能拍出一部好電影,何有巔峰可言呢? 


很多人看完電影之後,在網路上吵翻了天,每個人都好像變成了「李安通」,不只分析鏡頭,還分析李安的想法。這當然是個人觀感問題,再則我非常認同的是,雖然導演可能有些事情想要表達,但為何非得搞得如此嚴肅和認真?說穿了,電影不過是一個娛樂,仔細的看完、深思、體悟,不就夠了嗎?

《Life of PI》是根據加拿大作家Yann Martel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首先電影一開始就被喻為「最難翻拍的電影」(這可能是電影裡頭結合水、動物等等的元素),導演李安不只接下這個挑戰,還多加一個挑戰-3D。這本小說目前我還在很努力的看著,只是進度有點慢,但這都是題外話。 



電影其實留下了很多想像空間和值得思考的問題。《Life of PI》在中文被翻譯成《少年Pi的奇幻漂流》,所謂的「奇幻」,就請大家在看的時候,不要將我們日常生活的邏輯性問題套在電影身上,比如:不要去追究為何救生艇上的救生手冊會教你怎麼馴獸等等諸如此類的事情。如果你把看寫實電影的情緒套入其中,那整部電影其實都不能成立了。

一個少年要如何在海上漂流兩百多天?到底是什麼原因可以讓他有如此堅強的求生意志?這整個過程Pi發揮了無限的想像力,包括和他一同生活的孟加拉虎Richard Parker。而到後來你會發現,Richard Parker其實就是Pi,而Pi和Richard為什麼會同時存在?我當初的理解是老虎代表著Pi恐惧的內心世界,在面對汪洋大海時,他的恐惧時而大得可以吃人,時而小得讓他得以駕馭。最後,當他已經懂得駕馭心中的恐惧感,老虎堅韌威舞的個性就變得與他共存。看來似乎合情合理,可是這又延伸另一個疑問,那為何當Richard Parker頭也不回的奔向森林時,Pi卻要大哭呢?



一部電影可以引起廣泛的討論,就是它成功的地方,可能是我們太習慣於那種「看過就算」的電影,而《Life of PI》的出現正好填補了這個空間。電影的最後,Pi還原了海上漂流的情況,說完後還要附加一句:在這兩個故事,我沒有解釋為何會沉船,沒有人知道故事的真偽。你比較喜歡哪一個?


相信有人會選擇奇幻篇,也有人會選擇現實篇。這個答案不存在對或錯。我很個人的感官是,心疼他一個人在海上漂流的日子,必須面對同船的其他人/動物,孤獨地與大海搏鬥... 而他,不過是為了更容易放下心中不能忘記的傷痛而編織了一段美麗旅程而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