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月8日 星期日

<蝴蝶Le Papillon>中的感動

最近看了很多商業片,所以決定看一部比較文藝的電影。會看<蝴蝶>其實也是個意外。因為朋友對我推薦了一首歌曲,非常的可愛動聽,結果一查,才知道是一部法國片的電影。也就是<蝴蝶>的主題曲,就順理成章的看了這部片子。

8歲的Elsa和蒐集各種美麗花蝴蝶的爺爺Julien相遇,因為要尋找全歐洲最稀有、一隻名叫「伊莎貝拉」的蝴蝶,而開啟他們一段被疑似拐帶小孩的。一路上,熱情活潑的Elsa有問不完的問題,冷靜嚴肅的爺爺從一開始不屑,到後來彼此鬥嘴等等,詼諧機智、妙趣橫生的對白成了這部片子的趣味所在。

片子沒有特效,有的只是美麗到不行的大自然風景。據說片子在法國境內的阿爾卑斯山脈拍攝,所以優美的景緻不容質疑。

以下是其中一個網站的觀感:
真心推薦大家快去欣賞。劇中有許多詼諧對白,經由第一次接觸蝴蝶的麗莎童稚的口中冒出來,更是讓人笑得東倒西歪。其中最傳神的是,她看了老爺爺從包裹中拿出來的繭,沒頭沒腦地問道:「你的蝴蝶是什麼牌子的?」好像看到人家從百貨公司買回來的飾品,問一下是什麼牌子的一樣。又讓人不禁想起以前第一次看到大學標本室中每一隻蝴蝶標本,蟲針上都別了一個小「牌子」:「蟲籤」是也。



我們把採來的昆蟲做好標本之後,都會用小小的紙片做成的「蟲籤」,上面以極細的針筆標明這隻蝴蝶的學名,再把自己名字寫上去,也把採集地、採集時間記在上頭。一位老師曾說:「沒有蟲籤的標本就沒有價值」。

《蝴蝶》劇中的主角「伊莎貝拉」(Isabellae),其實不是蝴蝶(butterfly),而是蛾(moth)。卻不能說它字幕翻譯錯了,因為雖然有些蛾比蝴蝶美麗更勝一籌,如馬達加斯加島的彩燕蛾、本片中的伊莎貝拉,但是蝶、蛾在一般人心目中,不啻有著天使與魔鬼之別。試想片名改成「蛾」(The Moth),還能吸引多少人去看呢?


在法文中,蝴蝶和蛾確實是同一個字。特地翻出多年前所讀的東方版法布爾《昆蟲記》第三冊:大自然有夏日歌手-蟬,其中「大紋白蝶與甘藍菜」這一篇中提到:在昆蟲學的分類上,蝴蝶和蛾類都屬於「鱗翅目」,也就是「翅膀上有鱗片的昆蟲」。……這兩種無法完全用特徵區別出來的昆蟲,我們以「蝶類」和「蛾類」來稱呼,英語則稱牠們為butterfly和moth,在很多地區卻是以相同的名字來稱呼。例如法布爾老師所說的法語,不管蝴蝶或蛾類都叫做「巴比用」。「巴比用」(papillon)是來自拉丁文中的「巴比里歐」(papilio)這個字。「巴比里歐」除了表示蝴蝶外,還包含了帳棚或旗幟的意思。或許是拉丁文詮釋在風中備「嘩啦嘩啦」隨風飄動的旗幟和「叭達叭達」振翅飛舞的蝴蝶時,發現兩者都充滿動感,因而產生聯想吧!

Anyway,這部片子並不新,可能要找找看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熱門文章